近日,心理衛(wèi)生中心邱昌建教授團隊和核醫(yī)學科賈志云教授團隊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(IF:15.1) 發(fā)表“Interleukin-1β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ddle frontal- mACC /insular connectiv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bipolar II depression”的研究論文,該研究系統(tǒng)闡述了雙相II型抑郁患者腦功能改變及其與炎癥、童年逆境和精神癥狀之間的關系,研究發(fā)現白細胞介素-1β在額中回-前扣帶回中部/島葉功能連接升高和抑郁癥狀加重之間分別具有調節(jié)作用。這些發(fā)現揭示了雙相II型抑郁神經生物學、免疫學、童年逆境和心理因素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,為了解雙相II型抑郁發(fā)病機制以及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了新的見解。
邱昌建教授、賈志云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;我院心理衛(wèi)生中心肖洪奇、我院核醫(yī)學科和德國耶拿大學醫(yī)院精神科聯合培養(yǎng)博士曹源為共同第一作者;我院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單位。
雙相II型抑郁(BDII-D)是一種復雜的慢性精神疾病,以嚴重的情緒障礙、認知障礙和高自殺風險為主要特征。BDII-D患者的腦功能改變及其與臨床癥狀和炎癥的相關性尚不清楚。該研究旨在探討B(tài)DII-D的腦功能改變及其與炎癥、童年逆境和精神癥狀的關系,以及這些因素的調節(jié)作用。
研究共納入147例BDII-D患者和150例健康對照,采集受試靜息態(tài)功能磁共振、臨床癥狀評分、童年創(chuàng)傷問卷評分及四種炎癥因子水平。通過相關分析及調節(jié)效應分析確定腦功能活動與炎癥、童年逆境和精神癥狀之間的關系。研究發(fā)現,與健康對照相比,BDII-D患者在額上回和額中回(MFG)標準化低頻振蕩振幅(zALFF)顯著降低,且BDII-D患者MFG和島葉的功能連接存在異常改變。相關分析發(fā)現,BDII-D患者較低的右側島葉 zALFF值與白細胞介素-6(IL-6),C反應蛋白(CRP)和童年期的情感虐待和忽視評分較高相關,而較低的右側額中回zALFF與CRP和軀體虐待評分較高相關。較高的右側MFG-前扣帶回中部(mACC)功能連接與較高的IL-1β水平相關。此外,IL-1β調節(jié)了更高的右側MFG-mACC/島葉功能連接和更嚴重的抑郁癥狀之間的關系。這項研究表明,右側MFG和右側腦島的功能異常改變與BDII-D的炎癥因子水平升高、童年逆境和抑郁癥狀有關。IL-1β 可能調節(jié) MFG 相關功能連接與抑郁癥狀的關系。
全文鏈接: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8777282/